江南時報訊從“三官一律”進基層,到日常為群眾分憂解難,一樁樁一件件事情,揚中公安以平凡瑣碎的基層警務工作搭建起一座警民溝通的“連心橋”。
入戶走訪時,村民們也把民警當成“串門的親戚”拉起家常;民警們也樂于跟大家嘮嗑,給村民們講講安全防范知識,也會對家里條件差一點的村民格外上心,進而結成幫扶對象。相處下來,他們被村民當成“自家人”。
王賢是揚中油坊派出所社區(qū)民警,農村派出所警情少,糾紛多。不論是村里的家長里短、妯娌拌嘴,還是社區(qū)里的雞毛蒜皮、鄰里糾紛、困難求助,他都樂意“管一管”。
低保戶蔣某是個孤寡老人,王賢已經幫扶了他十幾年。剛接觸到蔣某時,他60歲出頭,用家徒四壁來形容毫不夸張,還身患糖尿病和高血壓等疾病。生病了他也只能一個人熬一熬。對于王賢的第一次來訪,蔣某顯得有些敷衍和冷漠,認為民警只是走走過場。他沒想到,王賢接下來迅速帶人幫他把家里簡修了,給他買來生活必需品,原本破敗的家中煥然一新。
王賢只要有時間就必然“順道”到蔣某家里坐一坐,聊一聊。漸漸地他主動和王賢交流,主動講他遇到的事情,和王賢說起他的心里話。王賢把蔣某的情況告訴了自己的家人,家人也樂于加入到王賢的幫扶工作中,有時所里工作忙,遇到蔣某有困難時,王賢便發(fā)動全家人幫助。逢年過節(jié)的時候都會慰問蔣某,如果他值班都會要求父母或者妻子幫忙慰問,遇到蔣某生病,王賢的父親也會開車送蔣某去醫(yī)院看病,現(xiàn)在王賢家人都和他有了感情,經常電話聯(lián)系。
平時的出警和走訪中,民警們會認識社區(qū)或者村里大多數(shù)群眾,一來二去,哪家正在蓋房,哪家的兒女正要婚嫁,哪家的經濟狀況比較困難……這些都記在民警的“小電腦”里,列在待辦事項里。
新壩派出所社區(qū)民警鄭杰了解到轄區(qū)有一對七八十歲的老夫婦因為早年喪子,現(xiàn)無生活來源,還拒絕社會救濟,平時不時出去撿些破爛換點錢來補貼家用,生活窘迫。但老人卻倔強得不愿意接受村干部的幫扶。鄭杰得知情況后一方面多次與居委會、民政局等單位溝通,請求民政部門在政策范圍內給予老兩口特殊的照顧。他多次上門做老人的思想工作,告訴老人“國家政策的出發(fā)點是讓群眾老有所養(yǎng)老有所依,不是施舍”。在多次的溝通與工作下,老人想通了,最終民政部門將兩位老人定為低保戶,每月按時發(fā)放一定的低保金,這樣兩位老人的生活得到了保障。
但鄭杰還是不放心,依舊經常去看望兩位老人。老人生病了,鄭杰就開自己的私家車送老人去看病。用他自己的話說,看望和照顧兩位老人,這已成習慣了。
解小憂、幫大忙。在揚中公安隊伍中這樣默默幫扶的民警比比皆是,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事情,他們就像一顆顆“螺絲釘”把小崗位當作服務群眾的大舞臺,打造出揚中最美基層民警風景線。朱秋蓉陸群林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