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深圳市,最近把對待外來流動人口的政策又改革了一下,說是在今年內(nèi),深圳市將對500萬流動人口發(fā)放居住證。此后一年,居住證將覆蓋全市所有的外來流動人口。即使僅僅是一個名稱上的變化,也給輿論帶來一陣“春風又綠江南岸”般的驚喜。
這可能是公眾出于對戶籍歧視深惡痛絕的反感心理,而把似乎即將帶來公平公正的行政規(guī)章看著是一盞導航燈,那么居住證制度是不是會有這樣的神奇功效呢?未有定論。
有反思者指出:這種進步(發(fā)放居住證)能否在現(xiàn)實層面真正影響外來人口的生活,能否將字面的改變轉(zhuǎn)化為權利的實現(xiàn),將身份的認同轉(zhuǎn)變?yōu)闄嗬钠降?,還需要對居住證的執(zhí)行理念進行探討。表面上的身份認同不等于實質(zhì)上的權力平等,這可能又成為輿論對把“暫住證”改為“居住證”保留擔憂和疑慮的關鍵所在,于是有其他聲音也指出:居住證制度“換湯也要換藥”。其實,眾所周知,不管從哪方面講,“居住證”都沒有的“尚方寶劍”的功能。因此筆者以為,根本的認同和平等還是需要在城市管理的文化氛圍上下功夫。
對外來流動人口的管理,最初完全就是一種盲目的技術層面的身份和行為干預,比如一些地方對外來人口子女在學校教育問題上的做法,完全就是毫無道理的“驅(qū)趕式”管理,即使有號稱“制度”的條條款款作為掩護,但是在外界看來,完全就是無稽之談。在個別城市,有政協(xié)委員常年在為外來人口子女高考問題奔走呼號,可以說是竭盡全力在為這些孩子爭取正常的受教育權利,可結果依舊難以成就這些“外地戶口”孩子的高考夢想,有的甚至“被逼”留學,耗費大量的家庭積蓄。這樣一來的結果是助長了社會積怨,從民眾心理上就使得城市管理者站到了對立面,使整個城市形象受損。
低級層面的管理方式容易產(chǎn)生一些極端的社會矛盾,這樣的事例已經(jīng)不單單是在教育領域有所體現(xiàn),在其他領域的矛盾表現(xiàn)得更加突出。如果執(zhí)政者善于理解外來流動人口的現(xiàn)實苦衷,敢于在制度層面開一個口子,撕破技術層面的身份和行為干預,那么在很大程度上就說明當?shù)氐某鞘泄芾硪严蚯斑~出了一大步。當然,這可能需要外部因素的強烈刺激,以喚醒處于沉睡狀態(tài)的進步執(zhí)政思維和社會文化良知。理論上講,從技術層面上升到制度層面是需要經(jīng)受改革陣痛的折磨,因為它會涉及部分群體的現(xiàn)實利益,可能正是出于保護少數(shù)人利益的行政心理,便讓那些不是制度的“制度”成為外來流動人口的痛苦之源。摸著良心講,大家都是平等的個體,由于那些不合理的“規(guī)定”便造成權利的嚴重失衡,這是不是應該深刻反思的問題?
筆者在此不敢妄斷深圳“居住證”制度是不是一個成熟的管理機制,但是它至少表現(xiàn)出了比低級技術層面的管理方式要進步的一些特征。其實制度本身的革新就已經(jīng)在向人們昭示一個新時代的來臨,只是它需要時間來打磨,我們對其也不能追求急于求成?!熬幼∽C”制度的最大貢獻,或許并不是為當下在深圳的外來流動人口帶來多大貢獻,而是它開始培養(yǎng)和傳播了一種認同權利平等的文化氛圍。
從低級的技術層面到制度層面,再到蘊含權利平等并實踐權利平等的社會文化層面,這之間復雜的利益糾葛或許讓各方都受到了傷害,但是在整個社會文化氛圍形成以后,一種認同權利平等的“文化自覺”就會產(chǎn)生,也就會在社會管理和民眾生活方面釋放出和諧的文化認同心理。當文化認同成為民眾共同維護的社會心理時,其對社會管理機制的直接影響便是公平制度的訂立、自覺執(zhí)行與遵守,我把這樣的狀態(tài)稱為“制度自覺”,它前面的支撐基礎是符合社會發(fā)展規(guī)律的“執(zhí)行理念”。具體到了外來流動人口的管理上,符合社會發(fā)展規(guī)律的“執(zhí)行理念”正是公眾期待的拿掉有色眼鏡、“正眼看人”的辦事方式,而這恰恰是公眾追求權利平等得力的制度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