雖然,北大、清華每年畢業(yè)的數(shù)千名本科畢業(yè)生中,近80%選擇升學深造,20%的畢業(yè)生選擇直接就業(yè),其中又有一大部分會選擇留在北京,真正愿意為了落戶而選擇上海的并不在多數(shù),但是單單以具有北大、清華本科學歷的應屆畢業(yè)生為試點對象,即便今后可以直接落戶的高校畢業(yè)生范圍不斷擴大,它仍然刺激著人們對關(guān)于“一考定終身”等高考弊端的敏感神經(jīng)。
可以理解上海在傳統(tǒng)打分機制之外,為高水平高校畢業(yè)生落戶開辟綠色通道留住人才的初衷,以及先試點、再擴大的謹慎態(tài)度,但是政策出臺之后,公眾的解讀難免會走向另外的方向,甚至溢出落戶政策之外。難道北大、清華本科生,成了一種身份和特權(quán)?民眾的這種理解,或許偏頗,卻也不是沒有緣由。
在應試教育的氛圍之下,盡管教育部門三令五申嚴禁炒作高考狀元、上線率、“北清率”,但是地方政府、學校仍然有用高考狀元、“北清率”等宣示教育政績的沖動,這種政績觀的背后有著民眾對北大、清華的盲目崇拜心理作為支撐,而這種心理又是由一項項公共政策,點點滴滴澆灌而成,當然也就包括以具有北大、清華本科學歷者為試點的舉措。
北大、清華本科生直接落戶這個焦點議題之外,還有很多內(nèi)容被忽視了,比如,《辦法》將高校劃分為“第一類高校及研究生培養(yǎng)單位”“第二類高校及研究生培養(yǎng)單位”“其他高校及研究生培養(yǎng)單位”,并賦予不同的左邊加分右邊分值,第一類與其他類之間分差達7分,這種人為將高校劃分為三六九等的做法,難道不是在固化高校身份,強化“一考定終身”觀念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