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標題:畢業(yè)季專訪|吉田誠:60后日本留學生的交大之旅
吉田誠(yoshida-makoto)
吉田誠,一位特別的留學生學長。現(xiàn)今56歲,攻讀重慶交通大學2013級人文學院旅游管理專業(yè),并將在今年七月獲管理學學士學位。他在校期間參加了華龍網(wǎng)首屆外國人網(wǎng)絡中文大賽,并在大賽上獲得了二等獎。此外,在2016年“渝中區(qū)留學青年”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夢想秀比賽中,他成為了唯一一個獲得獎項的外國留學生。匆匆四年,十六個春夏秋冬,與大多數(shù)畢業(yè)生一樣,今天的他就要離開校園,開始新的旅程。
離別時,吉田誠在交大四年時光正在像電影一般緩慢放映。
初相見·我與交大
筆者第一次見到吉田誠是在幾年前的課堂上,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來我們教室旁聽。不顧周圍好奇的目光,他就靜靜坐在最后一排耐心地記著筆記,下課后還虛心上前向老師討教問題,一言一行之間充滿了認真二字。
面對筆者對于為什么選擇重慶交通大學的提問,他給出了自己的答案:
“我以前在某高校學過漢語,那個時候參加了漢語橋重慶賽區(qū)的預賽。恰好的是,重慶預賽在交大舉辦,那是我第一次認識交大。后來通過各方面的了解和查閱,我了解到交大對教育漢語方面很著名,優(yōu)秀的學生也多,這也是我選擇交大,學習旅游管理的原因。”
在這位日本留學生的眼里,重慶就是有山有水有美女,一個充滿魅力的地方,他也喜歡又辣又麻的重慶美食,特別是重慶火鍋與小面,更喜歡大大咧咧好奇親切的重慶人。
吉田誠也笑著分析自己家鄉(xiāng)與重慶的不同:
“重慶的房子比我家鄉(xiāng)的高,因為日本常常發(fā)生地震,所以高樓較少,而重慶有許多高樓大廈。另外,這里的氣候也與我家鄉(xiāng)不同,在名古屋晴天較多,大多的天空是藍色,而且沒有潮濕。夏天的氣溫比重慶低,重慶的夏天太熱了,太陽直接曬在我的皮膚上?!?/p>
與相處·我在交大
在大學的四年里,這位喜愛挑戰(zhàn)的日本留學生參加了很多比賽與活動:漢語橋重慶預賽、在人文學院詩歌晚會上朗誦自己的詩;在學校家鄉(xiāng)晚會里表演二人轉(zhuǎn);參加交大青協(xié),獲得了交大優(yōu)秀志愿者;參加科技館志愿者,獲得了科技館優(yōu)秀志愿者;參加陳獨秀舊居陳列館講解員志愿者,演講五四運動;參加“老外牽手渝中”網(wǎng)絡作文大賽,作品《重慶火鍋——中國的名片》獲得了二等獎;參加2016年渝中區(qū)留學青年創(chuàng)新創(chuàng)業(yè)夢想秀,成為唯一一個獲得獎項的外國留學生,此外熱愛運動的他還報名重慶馬拉松、學校的COLORRUN等比賽。這些豐富的閱歷也讓他在快樂中逐漸了解漢語文化、提高口語水平與增長關于中國知識。
“我3年級時參加了科技館志愿者。那時我不會說重慶話,而且聽不懂重慶話,有一次當志愿者的時候,小朋友詢問我一個問題,我不太了解怎么玩兒,所以我選擇詢問科技館的員工,但實際上她的回答我聽不太懂。此時,別的小朋友又詢問我一樣的內(nèi)容,我又再次詢問了那位員工,她不耐煩的罵我一頓。我當時的心情非常沮喪,以至于后來幾個月沒去志愿者。
但是最后我不想逃避現(xiàn)實,做一個懦夫。因此那之后我再去了科技館,后來堅持完成了1年的科技館志愿者工作。雖然當科技館的志愿者有時不太順利,但是和家長與小孩子的交流過程是開心的,讓我驕傲的是,我最后得了科技館優(yōu)秀志愿者,”吉田誠回想起最難忘的經(jīng)歷:“以前我不想和老人與小朋友一起交流,因為老人與有些小朋友不會說普通話,所以對我這種外國人來說有時溝通較難。但累積了很多比賽、志愿者等經(jīng)驗后,我現(xiàn)在克服了這樣想法,我想和不同的年齡的中國人一起交流,了解他們眼中的世界。雖然現(xiàn)在也沒完全掌握重慶話,但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會繼續(xù)努力?!?/p>
再別離·我系交大
畢業(yè)意味著人生某個段落的結(jié)束。也意外著新的開始。
吉田誠向我們分享了他的心里話:
“時間過的真快,一瞬間過了四年的時光,我快要畢業(yè)了。我讀一年級的時候只有45%聽得懂老師的講話。但在這四年里,老師們耐心的教我、不斷給我支持、鼓勵和幫助,讓我進步,我非常感謝他們。還有我的朋友們,他們和我一起交流,邀請我一起玩,讓我感到了家的溫暖。所以我畢業(yè)后還在交大學習漢語。自己學習中國的筆譯2級,想回日本后當翻譯工作?!?/p>
“好きこそ物のじょうずなれ”--好者能精?!?/strong>
“蕓は身を助ける”—藝不壓身”
“我也想把兩個諺語送給學弟與學妹,希望所有的同學在大學4年的時間里都能找自己喜歡的東西,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方向,在將來找到喜歡的工作?!?/p>
“總之喜歡就是快樂,希望每天你們都是快樂的?!?/strong>
圖片丨受訪者供圖
采訪、撰稿丨新媒體中心岳思瑞
編輯丨新媒體中心張廿一
責編丨藍善康
歡迎投稿原創(chuàng)文章、攝影、繪畫、視頻等
郵箱:
電話:023-
責任編輯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