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傳漢代秣陵人哀仲所種之梨果大而味美,當時人稱為“哀梨”。后常用以比喻流暢俊爽的文辭:讀君之文,如食哀家梨,天生健筆一枝,爽如哀梨。南朝·宋·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輕詆》:“桓南郡每見人不快,輒嗔云:‘君得哀家梨,當復不烝食不?’”
歷史典故:
東漢建安十七年(公元212年),孫權聽從諸葛亮建議遷都秣陵,改秣陵為建業(yè)。傳說漢朝時秣陵有一個叫哀仲的人,他家里種出來的梨子個頭很大并且味道鮮美,又脆又嫩,入口而化,被當時人稱為“哀家梨”。
在唐朝之后的古典小說《幽夢影》中有一段用哀家梨來作形容的話語是這樣寫的,“今舉集中之言,有快若并州之剪,有爽若哀家之梨,有雅若鈞天之奏”,可見哀家梨名聲之大。由于哀家梨名氣大,當時的人們常以能夠吃到哀家的梨為榮耀。有些附庸風雅的人,為了炫耀自己的家財和能耐就想盡辦法得到哀家梨。但是他們得到了哀家梨后卻用蒸籠蒸熟了來吃。梨子本來是生吃才能吃出脆嫩味美的,何況又是以脆嫩和鮮美著名的哀家梨。
因此人們就用哀梨蒸食來比喻不懂得某個東西的長處,稀里糊涂地糟蹋東西。